弘芯暴斃!半導體五大“世紀巨騙”,現在都怎么樣了?
曾經百億的武漢弘芯,經過一系列“騷操作”后,最終仍難逃被“注銷”的命運。
6月29日,經過更名、高層換血、股權變更等一系列操作的武漢弘芯,突然宣布注銷營業執照,注銷原因為“決議解散”。
但公司解散之后,雖說其法律意義上的主體資格就宣告消滅,可欠下的天價債務卻并不能一筆勾銷。盡管弘芯是被政府部門宣布接管的,但巨額債務即便是政府也難以償清,目前也只能是采取變賣資產和尋找企業接盤的方式,就像德淮半導體那樣,在拍賣網站上進行拍賣。
除了弘芯之外,那些曾經“臭名昭著”“震驚眼球”的一系列爛尾項目,現在都怎么樣了?
1、德淮半導體
自德淮半導體的爛尾事件被曝光之后,震驚全國。業界一度都在以這家臭名昭著的半導體項目為例抨擊當前國產替代的亂象。時至今日,這家企業依然欠著巨額債務,不得不以拍賣資產來償還。
據京東拍賣的消息,德淮半導體有限公司破產管理人將于2021年8月6日10時至2021年8月7日10時止(延時除外)在京東拍賣破產強清平臺對德淮半導體整體資產(包括全部動產和不動產,不含芯片成品和芯片原材料)進行公開拍賣(今早已開拍)。
根據拍賣頁面顯示,德淮半導體整體資產的評估價為238021.838845萬元,起拍價為166616萬元,參與拍賣需繳納保證金33323.2萬元,每次加價幅度為1000萬元及其整數倍。競價成交后,標的物競得者原鎖定的保證金自動轉入管理人指定賬戶。買受人應于成交之時起10日內將競價成交價余款(扣除保證金后的余款)繳入管理人指定賬戶,目前暫未有新的更新消息。
2、南京德科碼
自2020年正式宣告破產之后,德科碼半導體一直處在風口浪尖,而這個本身沒有融資能力、完全依賴政府財政的項目也由此徹底爛尾,成為輿論批判的對象。
而時隔一年之后,南京德科碼又有了新情況。今年4月30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發布,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德科碼(南京)半導體重整情況的公告。
公告顯示,本院根據王某某的申請于2020年6月22日裁定受理德科碼破產清算一案,并于同日指定北京大成(南京)律師事務所擔任德科碼管理人。2021年4月29日,本院根據南京晶芯集成電路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南京晶芯”)的申請裁定德科碼公司重整。
企查查顯示,南京晶芯是德科碼的大股東,持股比例為56.3768%。終本案件中,德科碼半導體的執行標的總金額達到34,041,056元,未履行總金額達34,041,056元,未履行比例100%。
3、坤同半導體
2020年,陜西坤同半導體“400億元”大項目終結引發業界廣泛關注。而后留下的是拖欠300余員工2000萬薪水、100余碩士面臨失業、政府投資打水漂血本無歸、項目方零投資等眾多問題。
這家2018年7月成立的半導體公司落戶灃西新城,項目計劃總投資400億元,意向總占地2000畝,被當地政府寄予厚望。項目建成后年產值不低于人民幣260億元,可帶動柔性半導體產業鏈產值超180億元,直接吸收就業人員超5000人。立項之初,項目核心是產能規模為30K片/月大片基板的第六代全柔性AMOLED示范量產線,基板尺寸為1500mm×1850mm,產品以中小尺寸柔性AMOLED顯示屏模組為主。
但如今,這家公司卻“一地雞毛”,不僅于2019年12月26日拖欠全員工300多員工薪水,預計總額上千萬元左右,且因為疫情原因也遲遲復不了工。據悉,坤同的3家股東中,北京坤同科技為董事長李肖燕所有,GSF Global來歷不明,而灃西發展集團則代表政府出資。
且迄今為止,除政府以實繳資本出資之外,另外兩家股東出資額均為零。從項目落地到現在解散,花的所有的錢都是地方政府的,似乎也帶著一些騙補的嫌疑。雖然陜西坤同半導體董事長李肖燕后來也對外回應稱:“不管有多少困難都會做下去。”但現實都已經這樣了,真的還做得下去嗎?
4、濟南泉芯
與武漢弘芯的風格類似,由操盤弘芯的“曹山”(化名)再度撬動的所謂12英寸代工項目濟南泉芯,也于今年宣告爛尾。這個總投資高達589億的項目,本來預期將建設12英寸12nm邏輯集成電路制造線,年產48萬片晶圓和2400件光罩。
但從2019年一季度開始動工到如今,施工兩年有余的12英寸廠僅僅只完成了打樁,更有17億元訂購的設備無處安置。有員工就表示,“公司處境艱難,4月起已開始停發薪資,逼迫員工離職,工程也陸續停擺。”建筑施工方人士透露:這個項目建設期間多次更換工程總包,這在建筑行業十分罕見,顯然該項目長期存在著巨大風險。在更換工程總包期間,還曾出現了多次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情況。”
濟南政府似乎對泉芯的爛尾早有預感,因此早在去年10月,泉芯建好的光罩廠就獨立成了一家新的主體——泉意光罩光電科技(濟南)有限公司。相對泉芯而言,光罩廠的確具備完整的產線、專業的團隊和廣闊的市場。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這也是有效的補救辦法。據公開信息顯示,泉意由濟南泉芯全資控股,注冊資本5億元。不過,按照前述知情人士的說法,目前泉意的總投資已經超過36億元。
目前,泉意已經開始正常運營,產生營收只是時間問題。旗下光罩產品已經開始投產,目前國內一些大客戶也表達了合作意愿。
5、時代芯存
江蘇時代芯存成立于2016年,投資130億元、打造年產能10萬片PCM(相變存儲器)。時代芯存項目封頂時,有媒體報道稱,這標志著淮安已成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同時擁有兩個12英寸高水準項目(另一個為德淮半導體項目)的地區。
就在德淮半導體被爆爛尾后不久,時代芯存也開始拖欠薪資,并有員工在網絡上爆料稱公司園區內有養雞養鴨的現象存在。其實時代芯存自2019年開始就已經捉襟見肘,除了簽約購買的設備砍單之外,還欠有大量的工程款和設備尾款。與此同時,該公司還背負著高額的資本支出。
根據時代芯存常務副總邢猛與被裁員工的談話,時代芯存每個月的支出都在1500萬元以上,另外時代芯存還面臨著多起買賣合同糾紛。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蘇淮安之前,時代芯存團隊還在北京和寧波有過兩次敗仗。其中,在寧波項目爛尾后,時代芯存團隊還曾被當地政府起訴追討投資。至此,時代芯存的處境是勉強度日。
總結:
復盤上述各種爛尾項目,一方面肯定有地方政府缺乏專業調研和分析評估密切相關,地方政府可能對團隊、技術能力以及項目經驗完全都沒有任何了解,就匆匆上馬。而且,其中不少項目發起人幾乎都是聞所未聞,甚至有些個人履歷造假,四處行騙,給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投資帶來巨大的風險。
因此,要杜絕這類“定時炸彈”似的項目,地方政府在進行投資時應該更多的引入一些專業機構進行詳細的調研,針對技術背景,發起人履歷,團隊實力以及項目可持續性等各個方面進行徹頭徹尾的篩查和研究,理清真相之后,才可進行下一步。否則,待項目正式破產,爛尾之后,給地方政府帶來的,往往是巨額的損失和不可想象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