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讓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迸出火花結出碩果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讓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迸出火花結出碩果
——深圳前海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思考與實踐
中共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黨組
推進前海開發開放,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前海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和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總定位,聚焦改革開放創新主責、現代服務業主業、深港合作主線,發揮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優勢,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上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經驗。
一、“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前海依托深港合作推動科技創新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廣東時指出,深圳要扎實推進前海建設,拿出更多務實創新的改革舉措,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深化深港合作,相互借助、相得益彰,在共建“一帶一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深港合作”是前海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前海發展指明了方向。前海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入推進與香港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深港居民“心聯通”,為港人港企在前海發展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圍繞香港優勢領域,深化深港科技創新合作,促進深港科技創新優勢互補,形成了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成果。
港資科技企業在前海快速成長。截至2025年2月,前海港資信息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規上企業達55家。在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深港合作重點領域,前海已擁有三立人、思謀科技、菜鳥網絡、云豹智能、滴灌通、空中云匯等6家港資獨角獸企業。港資科技企業扎根前海、快速成長,成為前海科技發展的新亮點,展現了深港兩地優勢互補促進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也凸顯了前海在內地與香港創新鏈產業鏈對接聯通中的重要橋梁作用。
深港創新創業合作能級不斷提升。作為前海在港知曉率最高的深港合作平臺,開園運營已10年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以下簡稱“前海夢工場”),不僅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夢開始的地方”,也獲得三任香港特首為其打“CALL”。2024年,前海系統重塑夢工場,提出“構筑‘1元創新坊’高質量產業空間、依托香港5大高校、供給‘1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的“1510”新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前海夢工場提供創業空間10.6萬平方米,累計孵化創業團隊1434家,其中港澳臺及國際團隊1012家,逐步建成香港青年內地創新創業就業、內地優質科創企業赴港發展的“第一站”??“首選地”????“圓夢區”。
前海夢工場逐步建成香港青年內地創新創業就業、內地優質科創企業赴港發展的“第一站”?“首選地”???“圓夢區”。圖為深港創新創業合作平臺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供圖
香港擁有多所世界知名大學,吸引了大量國際化高端科技人才,產生了很多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隨著前海營商環境越來越與香港趨同,以及科技資源要素在前海不斷集聚,越來越多的香港科技人才把他們的成果在前海迅速產業化。免疫細胞治療領域領軍人物范曉虎創辦灣島細胞,在前海率先開展細胞與基因的前沿技術研究;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毅教授創辦人工智能企業憶生科技,打造新一代白盒自主多模態模型;麻省理工學院講座副教授蕭啟陽在前海創辦港資半導體公司云豹智能,專注于云計算和數據中心數據處理器芯片,成為國內DPU行業領先的獨角獸企業。
深港產學研合作亮點紛呈。為更好促進跨境創新和資源整合,前海正和香港多家高校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位于前海夢工場的香港大學青年科創學院加快發展,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領域,目前已進駐35家初創科技公司,吸引了一批香港大學知名教授產業化項目落地;香港理工大學前海前沿技術創新中心加快落地,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智慧醫療等領域,開展前沿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工作,引入知名教授,打造智能傳感制造中心和智能健康實驗中心。
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前海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迫切需要。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臺,前海充分發揮自身政策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和產業結構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努力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
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科技創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2月,前海已集聚科技企業5.45萬家,建設企業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76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4家,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初步建成。隨著前海制度型開放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外資科技企業也在成為前海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截至2025年2月,前海外資科技創新和制造業企業已達3551家。
近年來,前海不斷打造最優創新生態支持企業成長。圖為在前海快速成長的港資科技代表企業思謀科技的展示廳。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供圖
以制度創新促進產業創新。前海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24年,新增制度創新成果64項、累計882項,新增全國復制推廣15項、累計103項。通過協同推進多個領域的制度創新,前海在多個產業的創新發展中取得新突破。建設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2024年實現交易規模905億元,同比增長64.6%,有力提升了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供應鏈韌性,并推出離岸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數智賦能等創新業務模式。前海與橫琴、南沙、寶安共同簽署《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試點互認合作框架協議》,構建“三體系一提升”的互認機制,即異地互認的資格體系、異地開放的道路體系、異地協同的監管體系,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在一地取得試點資格后,只需在其他互認地報備即可直接開展業務,實現了智能網聯汽車跨區域運營。建設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自2024年5月試運行以來,接入機構12家,累計業務341筆,助力內地中小企業在港融資4000萬港幣,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舉措和典型經驗、工信部新型數字服務優秀案例,并榮獲2024年“數據要素×”大賽金融服務賽道優秀獎。
打造國際人才來大灣區“第一通道”。前海創新市場化導向人才評價認定機制,在全國范圍內最早實施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并在大灣區九市復制推廣。高水平建設前海國際人才港,打造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提供涵蓋入境居留、社保醫保、政策申報等406項政務服務,以及法律、稅務、銀行開戶等294項商務、生活服務。搭建集入境簽證、工作許可、永久居留、便利通關于一體的新型入境居留體系,頒發廣東省首張外國人積分“中國綠卡”,外籍技術人才可經積分評定獲得在華永久居留資格。截至2024年12月,前海已為67名外籍及港澳臺高層次人才發放中國永久居留及外籍家政便利簽證,3316名外籍人士在前海合作區工作就業。在全國率先落地港澳居民在區內工作免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允許港人在繳納和提取住房公積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實施了24年的臺港澳人員內地就業許可制度在前海率先突破,并迅速在全國推廣復制。2020年以來,前海相繼出臺工程建設、涉稅、文化旅游等領域專業人士執業備案管理辦法,實現香港注冊建筑師、港澳稅務師、港澳導游等25類專業人士無需參加內地職業資格考試,經備案(登記)后在前海執業。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有934名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備案(登記)執業。
完善科技金融創新投融資體系。前海積極打造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截至2025年3月,已集聚弘毅、國風投等237家風投創投機構、私募證券投資、國際資管機構,管理基金1894只,管理基金規模超3700億元。前海管理局和香港財庫局聯合發布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十八條”,優化前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政策,支持香港有限合伙基金(LPF)制度安排下注冊的私募股權與前海QFLP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度,目前QFLP基金管理規模已超250億元,占深圳市九成。前海銀行機構已設立5家科技支行,聯合深圳地方征信平臺推出“科技初創通”等金融產品,推動大數據在信貸產品開發、資產價格動態定價、用戶畫像等領域深度融合和應用。
打造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高地。前海已集聚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深圳分中心、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前海知識產權檢察研究院、華南高科技和知識產權仲裁中心等機構,覆蓋知識產權司法、行政、仲裁、公證等服務。國家版權創新發展基地開發的“前海版權公共服務平臺和版權區塊鏈網絡”利用數字技術提供版權存證、監測、取證等服務,平臺電子數據存證量已超過150萬條,版權登記申請量近5萬條。前海國際知識產權綜合運營服務中心搭建國際專利轉讓許可公共服務平臺,上線運營專利近10萬件,已為500余家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會同港澳6所主要高校設立深港國際知識產權運營聯盟,已推動375項香港高校、科研機構專利技術成功轉化。2023年2月,前海管理局和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聯合發布《關于協同打造前海深港知識產權創新高地的十六條措施》,推動深港知識產權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知識產權跨境服務體系。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率先開展香港及澳門特區申請人在內地發明專利實施優先審查試點,累計辦件71件,全國辦理總數排名第一。
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前海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協同發力,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建功立業。前海依托南山區的科技創新、寶安區的先進制造,結合自身數字經濟市場規模大、應用場景豐富等優勢,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深港合作推進智能制造,新型工業化取得新的進展。
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擴區后,前海覆蓋寶安區部分制造業區域,前海的產業結構呈現出“南服務、北制造”的空間分布,推動“兩業融合”既有利于加快產業高端化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協同發展。寶安區工業互聯網基地2020年獲評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該基地申報的“1+1+N”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賦能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提升項目在2022年被評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數字化轉型提升試點項目。在此基礎上,前海與寶安區合作,進一步推動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將打造國內首個以5G為引領的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平臺,提供數字化轉型全產業要素創新綜合服務,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已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前海積極完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和產業生態,推動人工智能企業集聚。建設深圳市首個國家級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國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本地企業互訪時延相較跨網訪問降低92%,峰值流量達2.51Tbps,躋身全球50強;依托交換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提供算力調度、算力交易、算力應用和算力安全等一站式的算力服務。建設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恒為前海智算中心,一期已建成提供約800P算力規模支撐。建設華為云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數據經紀人創新中心,為人工智能產業賦能提供平臺支撐。建設深圳(前海)大模型和算法創新服務中心,已服務人工智能企業150余家,完成10個大模型備案或登記,從咨詢到通過測試最快僅花了1個月時間。截至2024年12月底,前海規模以上人工智能企業258家。
前海通過協同推進多個領域的制度創新。圖為在前海設立的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有力提升了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供應鏈韌性。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供圖
深港合作加快智能制造發展。開展智能制造深港合作,不但有利于發揮香港優勢,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新型工業化,也有利于加強香港基礎研究與內地產業鏈的對接,促進香港自身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目前,前海與寶安區正加快建設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術平臺,圍繞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支撐產業(工業母機、機器人、激光與增材制造)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支撐生產性服務,為企業打通從研究到轉化的產業化鏈條。平臺已引入香港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系聯合實驗室、半導體微納制造技術與納米基因測序技術等項目,征集推介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在電機、電子、新能源和機器人方面的待轉化技術1000多項,為120余家企業提供仿真驗證、標準與檢測認證、創新平臺培育等服務。
四、“要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前海將繼續以改革開放的姿態推進新型工業化
展望未來,前海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前海的殷殷囑托,始終把握國家賦予前海的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始終牢記“國之大者”,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依托大鏈主、大平臺、大設施、大資本、大市場、大場景,服務企業在人工智能與具身機器人、數據、細胞與基因、低空經濟、深地深海、光載信息等領域率先破題,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新模式。
打造最優創新生態支持企業成長。構建安居工程、零租空間、產業化創新平臺、市場化要素、“資金+基金”共同支持的“金種子”企業培育體系。打造梯次接續的基金群,構建耐心資本、大膽資本多層次支持體系,覆蓋創業企業從種子期、初創期、加速期到IPO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機制,推動商業銀行為有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提供金融產品服務,拓寬企業知識產權交易、流轉、變現渠道。
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銜接國際化城市新中心建設,建設蛇口、大鏟灣、海洋新城、孖洲島等4個片區,大力發展海洋資源與海工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命健康等產業,優化完善西部港區、蛇口郵輪母港功能,盤活用好68公里長的世界級海岸帶,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要承載區。導入港澳科創資源,聯合培養“高精尖缺”工程技術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推動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頭部企業建設聯合創新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中試驗證、檢驗檢測等共性技術服務。
聚焦發力人工智能與具身機器人。打造“算力集群、算法服務中心、數據跨境、應用場景開放、科研攻關支持、企業成長支持”全面發力的人工智能發展良好環境,實施“給資金+給機會”多維支持的政策舉措。構建“昇騰算力+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國產AI應用生態,支持發布國產大模型,加快國產大模型在金融、物流、工業等領域應用。依托新一代互聯網交換中心,為初創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提供算網云安融合加速服務。聚焦具身智能機器人、靈巧手等細分領域建設專業化園區,提升規模化制造能力,推動新產品首次應用和產業化。建設服務全球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臺,支持企業出海拓展海外市場。
促進深港科技創新雙向合作。持續實施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發展支持措施,為港澳青年提供“就業+創業”補貼。推動深港聯合共建創新創業平臺,開展聯合公開遴選,廣泛吸引優質創新創業團隊入駐。充分結合香港先進制造研究優勢和大灣區內地制造產業優勢,推動共同開發高性能新材料、工業機器人等,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深港數據跨境安全便捷通道,打造人工智能算力雙向服務平臺,推動應用場景向香港開放,支持香港大模型在前海落地應用。
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國際開放合作。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和創新平臺,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瞄準國際人才“來得了、留得下”的目標,在外國人才引進使用、服務保障、社會融入等方面實施更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改革舉措。啟用國際人才創新交流中心,打造國際化、全時化、專業化、市場化智慧創新地標,布局科技展示、學術交流、創業路演、城市名片、專業服務等功能。高標準建設國際人才社區,面向符合條件的國際人才配租。打造可感可知可及的國際人才集聚地,推出“國際人才招聘計劃”,組織開展“百企進港校”“百企環球宣講匯”等招聘活動。發揮深圳·前海出海e站通功能,幫助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等領域企業搭建場景和訂單等供需平臺,發揮自身渠道優勢服務企業有序出海、有效出海、安全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