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的“克制” 與Grok4的“免費”:AI巨頭開戰
關鍵詞: GPT-5 Grok 4 AI技術迭代 用戶依賴 倫理邊界
2025 年 8 月,全球 AI 領域動作頻頻。OpenAI 正式發布 GPT-5,據官方介紹,GPT-5 在編碼、寫作等多個領域達到 “博士級” 專業水準,阿爾特曼甚至直言:“在人類歷史上,擁有像 GPT-5 這樣的東西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GPT-5 的核心升級體現在推理能力與實用性上。數據顯示,其免費用戶日均使用率從不到 1% 躍升至 7%,Plus 用戶使用率更從 7% 提升至 24%。為滿足用戶需求,OpenAI 同步提升了使用配額,其中 Plus 用戶每周可使用 3000 次,大幅高于此前水平。
“砍舊模” 引發用戶 “戒斷反應”
然而,GPT-5 的發布伴隨著一項爭議決策:OpenAI 直接砍掉了包括 GPT-4o 在內的所有舊模型。這一 “一刀切” 的升級方式迅速引發用戶不滿,大量網友在 X、Reddit 等平臺留言 “還我 GPT-4o”,甚至有人因長期依賴的模型突然消失而產生強烈情緒波動。
在GPT-5 推出前,ChatGPT 可使用多款不同模型,包括GPT-4o、o3、o4-mini、GPT-4.1 與GPT-4.5。然而,這些已被全新的GPT-5 系列取代。
阿爾特曼在Reddit AMA 表示,已聽到用戶對GPT-4o 的呼聲,將重新開放該模型給Plus 付費用戶,并觀察使用情況決定支援時長。他在X 上補充,GPT-5 從即日起會“看起來更聰明”。
爭議更多來自舊模型較為“討好用戶”,而GPT-5 更像是一名真正的助理,“有些人把它當成朋友的替代品,現在不再那么親昵,就感到失落。”
阿爾特曼隨后在推文中承認 “突然砍掉舊模型是個錯誤”,但也表達了對用戶 “AI 依賴” 問題的擔憂。他指出,部分用戶已將 ChatGPT 視為心理醫生、人生導師甚至情感寄托,更有人出現 “成癮” 跡象 ——“想少用它,卻發現根本離不開”。
阿爾特曼表示,“想給大家提供更多關于 GPT-5 推出的最新情況,以及我們在周末到來之際將要做出的調整。
我們確實低估了人們對 GPT-4o 中某些功能的喜愛程度,即便 GPT-5 在大多數方面表現更出色。
對于 GPT-4o 和 GPT-5(僅指聊天模型,不包括高級推理模型)的相對優勢,用戶們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大家可以試試這個有趣的對比:
從長遠來看,這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我們確實需要好的方法讓不同用戶能夠對產品進行自定義設置(我們明白,不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用戶的模型,而且我們一直在投入精力研究可調控性,并已推出了不同個性模型的研究預覽版)。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些用戶非常非常喜歡表情符號,而有些用戶則完全不想看到。有些用戶非常想要冷靜的邏輯分析,而有些用戶則希望得到帶有溫度和另一種情感智慧的回應。我相信,我們能夠提供比現在多得多的自定義選項,同時仍能鼓勵健康使用。
我們將集中精力完成 GPT-5 的推出工作,確保一切穩定運行(目前已向 100% 的 Pro 用戶開放,距離向所有用戶全面開放也已很近),之后我們會著重對 GPT-5 進行一些調整,讓它更具親和力。而完善的個性化自定義功能則需要更長時間。
團隊正全力以赴優化系統并尋找更多容量,但下周我們仍將面臨嚴峻的容量挑戰。我們還在決定具體的應對方案,但會秉持透明原則。顯然,無論我們最終做出怎樣的權衡,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至少我們會解釋決策的依據。
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待;我們會繼續積極響應并快速改進!”
Grok 4 免費開放,用戶評價兩極
就在 GPT-5 引發熱議之際,8 月 11 日,馬斯克旗下 xAI 宣布,其最強 AI 模型 Grok 4 向全球所有用戶免費開放。
根據 xAI 介紹,Grok 4 支持 “自動模式” 和 “專家模式”:自動模式會將復雜查詢自動路由至 Grok 4 處理,專家模式則始終調用該模型。xAI 稱暫時設置了 “慷慨的使用限制”,但實際體驗中,免費用戶每 12 小時最多只能使用 5 次,達到上限后 App 完全不可用。
Grok 4 此前被馬斯克宣稱是 “全球最強 AI 模型”,具備深度推理、實時網絡訪問能力,能理解互聯網文化(包括梗、俚語和幽默),且經 xAI 的 Colossus 超級計算機訓練,邏輯推理和文本生成能力突出。此次免費開放,被認為是對 GPT-5 發布的回應。
不過,這一舉措引發兩極評價:付費用戶(訂閱方案為 30 美元 / 月或 300 美元 / 月)認為被 “背刺”,質疑訂閱價值;免費用戶則覺得 “慷慨的限制” 名不副實。此外,xAI 同日宣布 Grok Imagine(視頻生成服務)改進版上線,支持視頻分享、修復下載問題等,疑似回應此前生成敏感視頻的爭議。
從 GPT-5 到 Grok 4 的動態來看,AI 行業正呈現兩大特征:一方面,技術迭代加速,企業通過免費、開源等方式擴大用戶群體,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隨著 AI 與人類生活綁定加深,“用戶依賴”“倫理邊界” 等問題日益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