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征決定中國AI領先優勢
2021年3月2日,美國人工智能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最終版本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作為美國經濟和軍事力量支柱的技術優勢首次受到威脅。如果當前的趨勢不改變,中國就擁有未來十年內超越美國成為人工智能全球領導者的力量、人才和雄心。報告認為中國有組織、有資源、有決心贏得這場人工智能競爭,盡管美國目前在關鍵領域保持優勢,但趨勢令人擔憂。
2.1、技術邊界:AI無通用技術,需行業knowhow與大量數據相結合
AI無通用技術,融合knowhow能力和機器能力的“縱向深耕”將是人工智能行業賦能關鍵。目前,人工智能已在金融、醫療、教育、零售、工業、交通、娛樂等諸多領域進行智能化的滲透。在智能變革的趨勢下,傳統行業紛紛開始探索如何與人工智能結合應用。隨著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實踐逐步深入,行業中深層次的知識和經驗尤為重要。簡單的人工智能技術疊加將不再能滿足用戶的智能化預期。例如在金融領域,虛假申請、偽冒交易、內容違規給傳統金融信貸造成巨大風險,傳統的用戶信用評估使得企業和個人信貸申請流程較為繁瑣,金融機構的風險把控力不足。人機協同則通過融合專家能力與機器能力,將風控專家的知識技能模型化、結構化,再運用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等技術手段自動學習貸款者的行為消費細節,實現用戶畫像的精準定位,從而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對全局的風險做到有效控制。
2.2、產業基礎優勢:中國互聯網、數字化等產業都處于全球優勢
三個因素奠定中國數據“蓄水池”的基礎,給未來智能化發展積累深厚的訓練基礎:因素一:中國市場體量龐大,擁有數量可觀的網民。互聯網的興起奠定了數據的基礎,成為了數據的“蓄水池”。而數據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其用戶規模。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國民規模為9.89億,已占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超過歐盟和美國的網民之和。較2020年3月新增網民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較2020年3月提升5.9個百分點。
因素二,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建立的豐富數字化生態圈在產業不斷拓展延伸。龐大的客戶規模與使用強度讓中國成為孕育前沿數字技術的實驗場。憑借各自的主打產品與服務崛起,例如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百度的互聯網搜索,騰訊的社交媒體——如今已開始向多個行業的產品及服務拓展。
因素三,中國政府對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態度更偏向鼓勵,給技術的應用落地提供了野蠻生長的土壤。政策制定者過去對數字化和智能化更加偏向鼓勵,使得技術的開拓者得以大膽試水并擴大規模。例如支付寶于2005年推出了線上轉賬功能,但在11年后的2016年,政府監管機構才開始限制轉賬額度上限。
以上因素共同推動下,中國的數字化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數據流動的主要參與國,中國的數據生態系統已經能夠對全球服務、金融和數據流動產生明顯影響。
2.3、三大因素支撐:供應基礎數據、提供資本支持、政府直接采購
1)供應基礎數據
數據資源的積累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本前提。人工智能技術得以商業化主要得益于計算能力的提升與數據資源的累積。雖然人工智能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安防、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醫療、無人機、增強現實等領域都出現了各種形態的人工智能應用,但是距離完全人工智能依然存在差距。這是因為存在缺乏標簽數據、大規模訓練數據獲取成本高、部分應用場景出于保密考慮存在數據隔離限制等問題,導致數據不能共享也無法形成閉環,數據成為了限制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數據流量增長速率正在不斷加快,人工智能可以獲得體量龐大的學習素材,根據英特爾估算,中國產生的數據量大概占據全球總數據量的五分之一,具有最為豐富的數據資源優勢。
2)提供資本支持
資本支持,人工智能企業加快融資和上市步伐。2020年,受益于線上化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普及,AI+辦公、AI+教育、AI+金融、AI+醫療等多個場景加速落地。人工智能應用加速爆發,多家人工智能企業都加快了上市步伐,2021年有望成為人工智能的IPO大年。2020年,云知聲、依圖科技、云從科技、云天勵飛等多家公司披露了招股說明書。2021年初,醫療AI公司醫渡科技也完成港股上市。而曠視科技也于2020年9月簽署科創板上市輔導協議。
3)政府直接采購
國內政企和AI廠商合作,共同推動AI技術在政企端的落地。AI技術落地早前最廣為人知的場景是安防,最近今年快速向金融、教育、醫療、工業檢測等場景滲透,但都是以G端和B端應用為主,純C端的應用還停留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電商產品推薦等場景中,并沒有形成有革命性的產品。近年來,隨著國內政企的人工智能扶持政策持續密集跟進,以海康威視、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龍頭紛紛與政企單位簽約,率先實現AI技術的落地和商業變現。例如海康威視就通過和各人民政府、交警總隊支隊、公安局等單位落地自己的人工智能技術;科大訊飛和各政府、法院、檢察院、教育機構在教育、政法、醫療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