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聯發科,從山寨手機供應商到超越高通,他值得“半導體諾貝爾”殊榮
近日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先生榮獲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羅伯特N諾伊斯獎(Robert N. Noyce Medal)。作為IEEE的至高榮譽之一,該獎素來有著“半導體諾貝爾獎”之稱,這一獎項表彰了蔡明介先生的遠見及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
據悉,每年聯發科的芯片賦能20億個終端設備,此外聯發科芯片已連續3年位居全球智能手機SoC市場份額第一。今年以來,聯發科相繼發布天璣9300和天璣8300,憑借強大的性能以及出色的功耗表現站穩高端旗艦SoC市場。摩根斯坦利分析師更是對天璣9300贊不絕口,稱其是史上最強大手機處理器,超越驍龍8 Gen 3。
值得一提的是,聯發科在天璣9300中開創性的設計了全大核CPU架構,包含四顆Arm全新的Cortex-X4超大核,最高頻率可達3.25GHz,以及四顆主頻為 2.0GHz的Cortex-A720大核,峰值性能較上一代提升40%,同時功耗節省33%。基于此架構設計,天璣9300實現了強勁的多線程處理能力,無論在輕載還是重載應用場景中都能降低功耗和延長續航時間,并且在核心性能上將對同級別產品構成“降維碾壓”,實現遠超現有“大中小”CPU架構的性能水準,從而大幅拉開相關新款旗艦機型與其它競品的性能差距。展望未來,聯發科將憑借領先的技術和產品,引領全大核AI時代。
成立于1997年5月的聯發科技,不經意間已經邁入了25周年,如今已經變為全球第四大晶圓廠和半導體公司。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大學畢業時,正是美國硅谷IC工業開始成長的年代,因緣際會,他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高雄加工區外商企業做測試工程師,為了多了解IC,他赴美留學,無論是創辦聯發科乃至臺灣IC產業,蔡明介都參與了全過程,也可以說是歷史見證人。
蔡明介:麥擱(不要)叫我“山寨王”
成立于1997年的聯發科技(簡稱“聯發科”),至今年5月,已經成立25周年了。如今的聯發科,已經是全球第四大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其研發的晶片一年驅動超過20億臺裝置。
或許你不曉得,聯發科的晶片與技術早就融入您的生活,全球20%居家環境皆可見它的蹤影,全球有近1/3的手機里面有聯發科的晶片,在全球排名第二。另外,聯發科的晶片在智慧電視、語音助理裝置、Android平板電腦、功能性電話、光學與藍光DVD播放器晶片等技術上,也居市場領先地位。
目前,聯發科的晶片核心業務,包括智能手機、智慧家庭與車用電子三大領域,在移動終端、智能家居應用、無線連接技術及物聯網產品等市場位居領先地位。
相比于臺積電,聯發科在大陸的客戶更多,像聯想、TCL、小米等,都是聯發科的大客戶。
聯發科成立于1997年5月,當時,曹興誠掌舵的聯電,決定走向純晶圓代工的道路,于是,聯發科就從聯電分割出來。現任聯發科董事長的蔡明介,當年就是負責一些IC設計公司,后來各家IC設計公司紛紛給自己公司命名,如何給自己公司命名呢?
蔡明介后來說,好的名字都被別人搶走了,最后他選擇用“聯發”二字,他覺得名字是“俗氣”了一點,但也夠有力量。
聯發科最初,是做光碟片起家的,當時工廠位于新竹科技園的創新一路,這家廠也是聯發科的“起家厝”。到了2000年,聯發科決定做2G手機晶片,這也是聯發科成長的關鍵階段,但聯發科卻被冠上了“山寨王”之污名。那時,我們市場能看到的“山寨版”第一代智能手機,幾乎裝有聯發科的晶片。
到了2013年10月,蔡明介公開地喊出:麥擱(不要)叫我“山寨王”!當時的聯發科的手機晶片跨越了2億顆大關,第二年就可望突破3億顆大關,它的大陸客戶就包括聯想、TCL、小米等知名品牌,而且也讓索尼、夏普、亞馬遜、宏達電等國際品牌成為它的客戶。連當時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高通轉投資的小米,也采用了聯發科的晶片。
蔡明介當時就表示,有了這些大客戶的力挺,聯發科已不再是那個被老外帶著有色眼鏡看不起的“山寨王”。
向高端市場沖擊
然而,聯發科一直致力于突破“山寨機之王”的名號,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
他的DVD芯片在市場上獨占鰲頭,然后推動公司上市,一度成為臺灣股王。然而,DVD存儲市場已進入末日黃昏,蔡明介不得不尋找新的發展領域。他決定進軍手機芯片市場,但最初的嘗試并不順利,手機廠商不愿采用他的芯片。
隨著智能手機的崛起,蔡明介意識到自己必須進軍高端市場。然而,他的芯片與高通的產品相比,性能有差距。不過,蔡明介并未放棄,他不斷推出新的芯片,希望能進軍高端市場。然而,高通和其他競爭對手也在不斷加強自己的產品,使得蔡明介的努力顯得不夠堅定。
2015年,聯發科發布了Helio X20處理器,該處理器為20nm制程的十核處理器,最高主頻為2.3GHZ,然而就是這款看起來很厲害的處理器,卻讓聯發科的高端夢徹底被驚醒,因為在十核全開的情形下,芯片發熱量驚人,手機不得不通過降頻和鎖頻的方式來解決芯片發熱的問題,雖然聯發科又火速發布了Helio X25、30,但是在運行大型軟件時,發熱問題仍然不容樂觀。
都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其實高通后期的芯片也遇到了發熱的瓶頸。
而此時的聯發科因為吃過發熱的虧,所以一直埋頭在功耗上苦下功夫,從2019年起,聯發科開始不斷朝中高端試水,先后推出了多款5G芯片,如天璣810、920、1000、1000+,隨著市場反響良好,聯發科迅速占領了大半個中端芯片市場。
中端芯片獲勝后,2021年,聯發科又向高端芯片發起總攻,1月20日,聯發科正式發布了天璣1200芯片,該芯片采用了臺積電6nm制程,1 個 Cortex-A78 大核 3.0GHz,3 個 Cortex-A78 2.6GHz,4 個 Cortex-A55 2.0GHz 核心,性能提升 22%,能效提升 25% 。GPU 性能提升 13%,除此而外天璣 1200 支持全場景的 5G 連接,支持 5G 高鐵模式,支持 5G 電梯模式,智能感知 5G 電梯場景,智能 SA/NSA 混合搜網等。
加速生成式AI生態布局
隨著用戶對生成式AI應用需求日益增長,端側生成式AI便捷、安全性等優勢便凸顯出來。當然,部署端側AI大語言模型需要強大的AI算力支撐。
不久前,天璣9300搭載聯發科第七代AI處理器APU 790,為生成式AI而設計,擁有硬件級的生成式AI引擎,可以實現更加高速且安全的邊緣AI計算,深度適配Transformer模型進行算子加速,速度是上一代的8倍。
同時APU 790的性能和能效得到顯著提升,整數運算和浮點運算能力提升至前一代的2倍,蘇黎世ETHZv5.1 AI-Benchmark Mobile Soc跑分2109 分,AI性能成功霸榜,功耗更是降低了45%。在強大的AI性能支持下,1秒以內即可生成圖片。天璣9300強悍的AI算力、創新的全大核CPU架構和Immortalis-G720 GPU都為端側運行生成式AI打下堅實的性能基礎。
同時,基于億級參數大語言模型的特性,聯發科開發了混合精度 INT4 量化技術,結合聯發科特有的內存硬件壓縮技術NeuroPilot Compression,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內存帶寬,大幅減少AI大模型占用終端內存,為端側運行AI大語言模型突破手機內存限制,助力更大參數模型在端側落地。
基于以上,天璣9300首次在vivo旗艦手機端側落地70億參數AI大語言模型,處理速度可達20 Tokens每秒。不僅如此,聯發科突破了行業極限,已經與vivo成功在端側運行了13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甚至,天璣9300已率先實現在移動芯片上成功運行330億參數的AI大語言模型,領跑業界。
基于強大的AI算力和先進的內存硬件壓縮技術、AI模型端側技能擴充等技術,天璣9300的APU 790將端側生成式AI的速度和廣度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同時,為加速生成式AI在端側部署和普及,聯發科也憑借其AI開發平臺NeuroPilot構建了豐富的AI生態,從底層硬件到工具鏈、模型中心以及開發生態,助力生態快速、高效地部署端側生成式AI應用。
AI開發平臺NeuroPilot支持Android、Meta LIama 2、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百川智能百川大模型等前沿主流AI大模型。
更為重要的是,NeuroPilot擁有一套完整且先進的工具鏈,除了NeuroPilot Compression低秩自適應融合,還有Speculative Decoding推測解碼加速和模型優化與轉化技術。
聯發科的天璣開發者中心還可提供端側生成式AI落地一站式開發者資源,分享端側模型部署案例提升開發效率。目前已有20多個生成式AI合作伙伴加入生態共建。
可以看到,在AI端云融合的趨勢下,天璣9300在AI算力、生成式AI用戶體驗和生態方面展現出全面的優勢,為新一代旗艦級端側生成式AI體驗樹立了新的標桿,強大生成式AI就要用天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