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龍8 Gen 3“牙膏”擠爆,但高通沒法躺著數錢了
在安卓手機市場,高通驍龍長期是“高端”的代名詞,尤其是每年的旗艦芯片,往往會在各大手機廠商的PPT上占據最核心的頁碼。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盡管高通仍然是安卓手機在高端市場的普遍選擇,但國內手機廠商因為內部或外部的原因,正在從言語上弱化這個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公司。
10月25日,高通發布新一代旗艦手機SoC驍龍8 Gen 3,它依然是目前行業里最強大的手機SoC之一,安卓手機廠商也依然對它趨之若鶩,爭相“首發”“首批搭載”——還未發布的小米14甚至提前出現在了驍龍8 Gen 3的發布會現場。但華為的強勢歸來,手機市場的持續下滑,智能汽車的爆發,以及安卓手機廠商的曖昧,正在持續考驗這家公司。
對高通來說,曾經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遠去,它要押注下一個時代了。
驍龍8 Gen 3“牙膏”擠爆,發力大模型
驍龍8 Gen 3并沒有像蘋果最近兩年那樣“擠牙膏”,雖然沒有采用和蘋果A17 Pro一樣的臺積電3nm工藝,但它還是帶來了不錯的性能提升:CPU提升30%,能效提升20%,最高頻率達3.3GHz;GPU性能提升25%,能效提升25%。
就參數來看,驍龍8 Gen 3的整體性能與iPhone 15 Pro Max上的A17 Pro已經不相上下。但參數是一方面,體驗是另一方面。
除了性能上的提升,驍龍8 Gen 3的另一附加任務是修復前兩年驍龍888和驍龍8 Gen 1留下的“爛攤子”——這兩款芯片被用戶廣泛調侃為“火龍”,發熱嚴重,使用體驗不佳。
去年發布的驍龍8 Gen 2已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它們所遺留的問題,但連續兩代的“失利”依然讓不少人心有余悸,如今驍龍8 Gen 3是否能完成“救贖”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目前小米14系列已宣布將在10月26日首發搭載驍龍8 Gen 3,三星、榮耀、OPPO、vivo等將首批搭載。
不過,性能并不是驍龍8 Gen 3的最大提升,高通稱驍龍8 Gen 3是“首個專為生成式AI而打造的移動平臺”,與前代平臺相比,其AI性能提升98%、能效提升40%。
今年以來,生成式AI席卷全球,但資本和AI盛筵都涌向了微軟、谷歌等互聯網巨頭,以及英偉達這類高性能芯片廠商身上,主打通信和移動智能設備的高通無法像英偉達一樣,提供源源不斷的算力,只能淪為邊緣角色。
但另一方面,智能手機依然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頻率最高的移動智能設備,如果能從智能手機入手,高通仍有機會在AI領域“曲線救國”。
具體來說,驍龍8 Gen 3將支持多模態通用AI模型,現已支持運行超100億個參數的大模型。此外,面向70億參數大語言模型可實現每秒生成20個Token;以及只需不到1秒就能使用Stable Diffusion生成1張圖片。
高通表示,驍龍平臺已支持微軟、OpenAI、Meta、百度、百川智能、有道等企業或機構的端側大模型。
與蘋果相比,這次高通顯然走在了前面,早一個月亮相的A17 Pro雖然也聲稱提升了AI性能,但在AI大模型的應用層面,幾乎沒有任何動作。
遙想兩年前的iPhone 13發布會,蘋果產品營銷副總裁 Kaiann Drance 還嘲諷道,“友商們還在苦苦追趕蘋果兩年前的芯片”。現在,蘋果也該嘗嘗同樣的滋味了。
驍龍8 Gen 3再強也扼不住的頹勢
作為一款旗艦級芯片,除了貢獻性能上的提升,驍龍8 Gen 3能做的其實并不多,盡管高通在參數上給出了足夠的誠意,但它要面臨的市場環境已經大不相同。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IDC下調了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期,預估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1.5億部,同比下降4.7%,創下十年來新低。
在最新一季截至今年6月25日的財報中,高通CDMA技術集團(QCT部門)的營收為52.6億美元,同比下跌25%。而這一部門的主營業務正是銷售用于智能手機、汽車和其他智能設備的處理器,智能手機市場的頹勢對高通的營收業績產生了直接沖擊。
今年8月,高通公司還曾警告稱,因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消費者在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上的支出持續疲軟,預計第四季度銷售額低于市場預期,并表示可能會裁員。
雪上加霜的是,高通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正在面臨華為的猛烈沖擊。根據財報,2022 年中國大陸市場貢獻了高通總營收的63%,是毫無疑問地營收和利潤支柱。
但隨著8月底搭載了麒麟9000S芯片的華為Mate 60上市,高通將直接損失兩份大單:一份來自華為,過去兩年非麒麟芯片的手機華為都采用了高通4G芯片,根據知名分析師天風國際的郭明錤調研數據,僅在2022年一年,華為就向高通采購了2300萬-2500萬顆SoC。麒麟芯片的回歸,意味著高通將永久失去這部分訂單。
二是,隨著麒麟的回歸,華為勢必也將更多地收復“失地”。根據最新的行業預測,華為2023年智能手機出貨目標已提升至6000萬-7000萬臺,相比今年將近翻倍,它們大概率也將采用華為自研的麒麟SoC,郭明錤稱,2024年華為將停止采購高通芯片。
另一方面,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早已是存量市場,華為的增長就意味著其他廠商的下滑。
因此,如果將兩者疊加,明年高通將在中國市場損失8000萬-1億顆SoC需求量。而整個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也只有2.64億臺,其中聯發科還占有約1/3的市場,以此估算高通潛在的市場損失不可謂不大。
而其中提到的“重要增長機遇”“業務多元化”,都指向了一個方向——智能汽車。
智能汽車成為救星
早前有理想汽車為了搭載高通第4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臺8295芯片,推遲了旗下首款純電車MEGA的上市時間;后有極越01、奔馳E級正熱火朝天地爭奪驍龍8295“首發”稱號,一如曾經的手機市場。
目前宣布將搭載驍龍8295的車企已經有數十家,包括吉利、極氪、零跑、智己等,正排隊等待高通的發貨訂單。
據市場研究機構DIGITIMES Research預計,智能座艙產業發展日益加速,預估至2030年全球產值將近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00億元),將超過自動駕駛芯片的兩倍。
而智能座艙單一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就是座艙芯片,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全球智能座艙市場規模為325億美元,其中智能座艙SoC為30.92億美元,占據整個智能座艙市場的1/10左右。
因此,高通在智能座艙上急切地渴望復制智能手機的成功經驗,一如曾經中國手機廠商爭先恐后地搭載驍龍SoC一樣。驍龍還是驍龍,只是新的擁躉從手機廠商變成了車企。
但另一方面,部分車企也試圖避免重蹈手機廠商覆轍,謹慎考慮是否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高通。
首先便是華為芯片受限的前車之鑒,雖然這種情況非常極端,但它只要發生過一次,羊群永遠會擔心下一次狼會不會來。
再者,有些野心勃勃的車企出于成本或統一生態的戰略,也更喜歡自研芯片,華為自不用多說,吉利與安謀中國合資成立了芯擎科技,其量產7nm車規級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在9月剛剛上市的領克08上已經首發搭載。另有消息稱,蔚來第二顆自研芯片正是座艙芯片。
此外,中國蓬勃的智能汽車產業也吸引了地平線等第三方供應商,在智能座艙領域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