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程跑出一匹黑馬,三巨頭之爭變四足鼎立?
英特爾宣布2024年首季起,制造部門將獨立營運,全力沖刺代工業務,三星電子前段時間發布第二代3nm工藝,兩大巨頭都想和臺積電一爭高下。而臺積電這邊,始終維持領先,2nm訂單已經開始和客戶洽談。
2nm晶圓廠競爭加入一匹黑馬
9月1日,Rapidus在北海道的IIM-1晶圓工廠破土動工,并將開啟新一輪招聘潮。
Rapidus是一家由日本政府支持的晶圓代工廠,成立于一年多前,旨在與臺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等業內領先企業競爭。該公司的目標是:于2025年初開始試產,并到2027年以2納米制程技術為基礎批量生產芯片。
在IIM-1新工廠奠基儀式上,該公司透露,他們已經雇傭了200多名員工,以使該工廠能夠如期上線。
Rapidus此次表示,計劃在2024年12月安裝芯片設備,并開始測試生產,目標是在四年內批量生產2納米芯片。
Rapidus公司總裁Atsuyoshi Koike在儀式后的發布會上稱,在海外合作伙伴和國內設備制造商的支持下,這一目標“雖艱巨但可行”。他同時補充道,“這是千年一遇的機會。這樣的機會不會再來了。”
Rapidus與臺積電和三星競爭并不容易。后者兩家公司的晶圓廠已經在生產基于各自3nm工藝節點的芯片,預計將于2025年開始將2nm工藝技術推向市場。
此前報道稱,岸田文雄政府已承諾向Rapidus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以支持日本國內芯片生產,幫助日本重新獲得半導體領域的領導地位。
2nm報價接近2.5萬美元
據臺媒電子時報報道,有IC設計業者表示,臺積電不僅3納米大單幾乎通吃,2納米也開始展開合作洽談。價格方面,盡管半導體產業處于逆風,臺積電仍強勢再漲,進入7納米以下先進制程世代后,晶圓代工報價其實愈來愈貴。
IC設計業者表示,臺積電3納米價格維持2萬美元上下, 2納米價格逼近2.5萬美元,計劃2025年量產。5/4納米約1.6萬美元,7/6納米每片晶圓報價翻倍沖上近1萬美元。
IC設計業者透露,由于三星、英特爾數年內難以彎道超車,芯片業者幾乎只能在臺積電投片,在供貨與議價上居于下風,能有折扣優惠的是最大客戶蘋果,或是規模夠大的訂單。
有業內人士表示,進入7nm制程節點后,先進工藝的報價就越來越高,臺積電6/7nm代工價接近1萬美元,4/5nm代工價約1.6萬美元,3nm代工價更是達到了2萬美元,而且能拿到折扣優惠的除了最大客戶蘋果,只有個別訂單規模足夠大的廠商。雖然不斷傳出良品率和效能問題,不過臺積電有著供貨和議價的優勢,許多IC設計公司最終也只能“閉眼下單”。目前有足夠資金和產品需求在2/3nm制程節點下單的客戶越來越少,且這些客戶都與臺積電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按照臺積電的時間表,N2工藝預計在2024年末做好風險生產的準備,并在2025年末進入大批量生產,客戶在2026年就能收到首批2nm芯片。與3nm制程節點一樣,預計臺積電同樣會拿下大部分大型芯片設計公司的訂單,從2024年起迎來新一波增長。
有IC設計從業人員稱,臺積電代工報價不斷創新高,加上通貨膨脹的壓力等因素,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下游客戶,反映在終端設備的價格上。近年來,包括蘋果iPhone和英偉達GPU等各種新品的價格不斷提升,這種高定價的策略已經很難回頭。
先進制程芯片成本為啥這么貴?
根據芯片的制造流程,可以分為主產業鏈和支撐產業鏈:主產業鏈包括芯片設計、制造和封測;支撐產業鏈包括IP、EDA、裝備和材料等。其中,高昂的成本主要由人力與研發費用、流片費用、IP和EDA工具授權費等幾部分組成。同時芯片制造環節涉及到的晶圓廠投資、晶圓制造以及相關設備成本也將會分攤到芯片整體成本之中。工藝制程越先進,成本更是隨之提高。
晶圓代工成本
根據CEST的模型,在5nm節點上構建的單個300mm晶圓的成本約為16988美元,在7nm節點上構建的類似晶圓成本為9346美元。可以看到,相同尺寸晶圓,5nm工藝節點相比7nm每片晶圓代工售價高7000多美元。
從中可以推斷出,在3nm節點上構建的晶圓成本或將達到3萬美元左右,晶圓代工成本將進一步提高。
另一組數據也對此進行了印證,成本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芯片制程和晶圓尺寸的不同。IC Insights提供的數據顯示,每片0.5μ 200mm晶圓代工收入(370美元)與≤20nm 300mm晶圓的代工收入(6050美元)之間相差超過16倍。即使同樣是在300mm晶圓尺寸下,≤20nm 相比28nm工藝,成本相差也達到一倍。
可見,隨著工藝節點的提升,晶圓代工成本隨之大幅度提升。
此外,除了晶圓廠建設和代工費用,晶圓制造廠商的日常運營投入也不低(當然,此部分已經均攤到了代工成本里面)。
臺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中的數據顯示,2019年臺積電全球能源消耗量達到143.3億度,作為對比,2019年深圳市1343.88萬常住人口的全年居民用電為146.64億度。由此可見,臺積電一年消耗的電量有多么巨大。
而且,精度越高的工藝,或精度越高的光刻設備,所需電量還會成正比增長。據臺媒報道,以5nm為例,臺積電5nm芯片大規模量產之際,公司單位產品用電量相比2019年上漲了17.9%。
掩膜(Mask)成本
掩膜版又稱光罩、光掩膜等,是微電子制造過程中的圖形轉移工具或母版,其功能類似于傳統照相機的“底片”,根據客戶所需要的圖形,通過光刻制版工藝,將微米級和納米級的精細圖案刻制于掩膜版基板上,是承載圖形設計和工藝技術等內容的載體。
據IBS數據顯示,在16/14nm制程中,所用掩膜成本在500萬美元左右,到7nm制程時,掩膜成本迅速升至1500萬美元。
又從臺積電(IEDM 2019)了解到,從10nm到5nm,隨著EUV光刻技術的應用,掩膜使用數量有所減少,5nm與10nm制程中掩膜使用數量相差不多。
但是,在掩膜數量基本持平的情況下,更先進的制程工藝使得掩膜總成本提升,能側面反映出掩膜平均成本在不斷升高。
再反映到芯片成本上,每片CPU的掩膜成本等于掩膜總成本/總產量。如果總體產量小,芯片的成本會因為掩膜成本而較高;如果產量足夠大,比如每年出貨以億計,掩膜成本被巨大的產量分攤,可以使每塊CPU的掩膜成本大幅降低,使擁有“更貴的制程工藝+更大的產量”屬性的CPU,比“便宜的制程工藝+較小的產量”的CPU成本更低。
可以預見,到3nm時,掩膜成本預計將會再度攀升,進一步增加芯片成本。
EUV光刻機
光刻機作為芯片制造階段最核心的設備之一,負責“雕刻”電路圖案,其精度決定了制程的精度,其原理是把設計好的芯片圖案印在掩膜上,接著用激光光束穿過印著圖案的掩膜和光學鏡片,將芯片圖案曝光在帶有光刻膠涂層的硅片上,最終將掩膜上的圖案轉移到芯片光刻膠涂層上。
隨著工藝制程的發展,到7nm及更先進的技術節點時,需要波長更短的極紫外(EUV)光刻技術來實現更小的制程。荷蘭ASML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制造EUV光刻機的廠商。
臺積電在7nm+時引入了EUV設備,但層數相對有限;6nm增加了EUV層并優化了PDK(工藝設計工具包);5nm具有完全EUV能力。隨著芯片面向3nm及更先進的工藝,芯片制造商將需要一種高數值孔徑EUV(high-NA EUV)的EUV光刻新技術。據ASML財報顯示,他們正在研發采用high-NA技術的下一代EUV光刻機,有更高的數值孔徑、分辨率和覆蓋能力,較當前的EUV光刻機將提高70%。
但EUV光刻機的價格一直以來十分昂貴,2018年,中芯國際和ASML簽訂了訂購協議,以1.2億美元的價格訂購了一臺EUV光刻機。這一價格與PHOTRONICS披露的EUV光刻機價格基本吻合。
從ASML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來看,截止2021年7月4日,ASML今年出貨EUV光刻機16臺,銷售額達到24.561億歐元,平均每臺EUV光刻機價格高達1.535億歐元。
再結合ASML歷年(2018/2019/2020三年)財報數據,能夠看到ASML的EUV光刻機單從1.045億歐元到1.44億歐元,價格逐年攀升。
一臺EUV光刻機售價超過1億美元,而且還相當不好買。ASML每推出一代EUV光刻機,新設備的生產能力在穩步提升,但價格自然更高。據披露,ASML第二代EUV光刻機將會是NXE:5000系列,進一步提高光刻精度,原計劃2023年問世,現推遲到2025-2026年,而價格預計將突破3億美元。
當然,除了價格最貴的EUV光刻機之外,沉積、刻蝕、清洗、封裝等環節所采用的設備和材料也價格不菲,且成本都在隨著工藝制程向前發展不斷提高。
研發&人力成本
先進制程不僅需要巨額的建設成本,高昂的研發和人力費用也提高了設計企業的門檻。
芯片設計包含電路設計、版圖設計和光罩制作等,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和知識結構。以大家較為熟悉的5G SoC為例,行業廠商能夠集成自研的獨立AI處理單元APU,多模通訊基帶、相機ISP、各種控制開關、微核等多個自研模塊。這部分成本很難具體估算,屬于長期的研發成果,但投入力度從人力成本中可見一斑。
人力成本是研發成本的重要部分,項目開發效率和質量與工程師數量和水平相關,國內資深芯片設計工程師年薪一般在50-100萬元之間。據了解,賽靈思在研發代號Everest的7nm工藝的FPGA芯片時提到,費時4年,動用了1500名工程師才開發成功,項目耗資超過10億美元。FPGA芯片已經如此,更復雜的高端CPU、GPU芯片所需要的投資更是巨額數字,英偉達開發Xavier動用了2000個工程師,開發費用已達20億美金。
芯片的開發成本取決于芯片尺寸、芯片類型等,有業內人士表示,最昂貴的設計(例如某些高端 CPU)比IBS提供的數據要高,但其他設計(例如某些ASIC)則要比IBS數據低得多。綜合來看,隨著芯片設計種類和形態千差萬別,且正在不斷發生變化,難以預測其具體成本。
另一方面,晶體管架構轉向GAA,也在增加芯片成本。
當前隨著深寬比不斷拉高,FinFET逼近物理極限,為了制造出密度更高的芯片,環繞式柵極晶體管(GAAFET)成為新的技術選擇。因此,晶體管結構從FinFET走向GAA,成為摩爾定律續命的關鍵。
三星、臺積電、英特爾均引入GAA技術的研究,其中三星已經先一步將GAA用于3nm芯片設計。然而GAA當下還面臨包括n/p不平衡、底部板的有效性、內部間隔、柵極長度控制和器件覆蓋等在內的各種挑戰。
在科技變革的過程中,新的技術需要更多時間來開發,在各環節需要新的技術和設備,這一切都在加大芯片開發的成本。
EDA成本
EDA涵蓋了集成電路設計、驗證和仿真等所有流程,芯片的用途、規格、特性、制成工藝幾乎全都在這個階段完成。利用EDA工具可設計得到極其復雜的電路圖,從而制造出功能強大的芯片。
根據ESD Alliance數據顯示,2020年EDA全球市場規模114.67億美元,相對于幾千億美元的芯片市場來說占比較小,但EDA對芯片設計的效率和成本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EDA是一個市場規模雖然小但技術流程很長的產業,需要種類繁多的軟硬件工具相互配合從而形成工具鏈,以EDA巨頭Synopsys為例,其完整覆蓋芯片全設計流程的工具鏈號稱有500多種。從Synopsys和Cadence的財報來看,2020年營收分別為36.9、26.8億美元,兩家公司每年花費在研發上的投入達到35%以上,Synopsys的研發費用更是達到驚人的十億美金級別,EDA 軟件的研發成本正在加速提升。
根據Synopsys 最新財報來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營收10.243億美元,半導體和系統設計,包括EDA工具、IP產品、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和相關服務;軟件完整性,包括用于軟件開發的安全和質量解決方案等。EDA營收達到5.876億美元,占比在57%左右。
據網上數據,20人的研發團隊設計一款芯片所需要的EDA工具采購費用在100萬美元/年(包括EDA和LPDDR等IP購買成本)。從EDA的行業屬性及高昂的研發投入能夠預測,待到3nm制程時,EDA工具授權費自然更是不菲。
IP授權成本
半導體IP是指在集成電路設計中那些已驗證、可復用、具有某種確定功能和自主知識產權功能的設計模塊,芯片公司可以通過購買IP實現某個特定功能(例如ARM的Cortex系列CPU、Mali系列GPU IP授權等,其他小的模塊也要購買,如音視頻編解碼器、DSP、NPU...等),這種類似“搭積木”的開發模式可大大縮短芯片的開發周期,在降低芯片設計難度的同時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芯片設計主要由于芯片核心的底層架構(知識產權和技術壁壘)被掌握在少數廠商手中,專利費可能達到設計成本的50%以上。據了解,ARM在過去通常要求客戶選擇一種特定的芯片設計方案,并預先為其支付授權許可費。這種模式一般都需要廠商一次性花費數百萬美元才能被允許使用(具體金額取決于所授權技術的復雜程度,通常在100萬美元到1000萬美元之間),同時在芯片投產之后再以芯片最終售價的1%-3%向IP廠商支付版稅。
另一方面,根據Synopsys和Cadence業績數據,Synopsys公司IP和系統集成部份營收占比從2017年的28%提升至2020年的33%,達到1202.6萬美元;Cadence公司IP部分占比從2016年的11%提升至2020年的 14%。
可見,IP作為技術含量最高的價值節點,隨著芯片制程越來越先進,芯片價格的提升,IP研發難度和授權費用也將隨之升高。
2024~2025年,四大廠商決戰2納米
目前在2nm芯片上競爭的廠商主要是臺積電、三星、英特爾、Rapidus四家,從量產時間點看,決戰2納米就在2024~2025年。
臺積電方面,近日其組建了2nm任務團沖刺2nm試產及量產,預計可在明年實現風險性試產,并與2025年量產。此前臺積電中科2nm廠延期,臺積電直接將高雄廠切入2nm,組建團隊沖刺量產也是看到了目前2nm在人工智能風口下的商機。
蘋果及英偉達等芯片大廠都對臺積電2nm制程保持關注,此前黃仁勛曾表態,未來新一代服務器芯片將會全面采用臺積電2nm制程。而其他競爭廠商也都于今年在2nm項目上摩拳擦掌。臺積電自然不會輕易讓出在2nm的話語權,目前臺積電2nm節點改用GAA納米片晶體管架構,在N2的良率和性能上都取得了“扎實的進展”,并預計2025年投入生產時,在相同功率下速度將比N3E提高15%,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功耗最多可降低30%。如果進展順利,蘋果和英偉達將成為臺積電2nm的首批客戶。
三星同樣不甘示弱,在今年的第7屆三星晶圓代工論壇上,三星官宣將于2025年實現應用在移動領域2nm工藝的量產,于2026和2027分別擴展到HPC及汽車電子。
這不是三星首次對外公布2nm計劃,此前三星半導體業務總裁Kyung Kye-hyun也曾公開表示以下觀點,“三星將在2nm工藝中趕超臺積電成為客戶的首選”,“三星將2nm工藝視為超越臺積電重返領先先進制程地位的關鍵”。
三星有如此底氣的原因在于其在GAA技術有著扎實的積累。此前三星先進制程已經受制于良率較低,今年年中以后,業界傳來消息,三星4nm良率水平追平臺積電,3nm良率提至60%以上。并且以后還將更高。由此看三星實力不可小覷。根據三星的評估,2nm工藝比目前的3nm工藝,面積將減少5%、性能提高12%、功效提高25%。
英特爾方面,其中國區總裁兼董事長王銳在今年三月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公司已完成Intel 18A(1.8nm)和Intel 20A(2nm) 制造工藝的開發。其中,Intel 20A計劃于2024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進展良好的Intel 18A制造技術也將提前到2024年下半年進入大批量制造(HVM)。
在先進制程領域聲勢浩大的Rapidus公司則在今年9月再發出好消息,9月1日,Rapidus在北海道千歲市工業園區——千歲美美世界舉行了2nm芯片研發/生產據點千歲工廠「IIM-1(第1棟廠房)」的動工儀式。
Rapidus指出,IIM-1將成為日本國內首座2nm以下最先進邏輯芯片的生產據點,其9月開始進行興建工程,試產產線計劃在2025年4月啟用、2027年開始進行量產。Rapidus表示,已派遣該公司研究人員至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研究中心之一、位于紐約州阿爾巴尼(Albany)的“Albany NanoTech Complex”,藉由和IBM合作、推動2nm邏輯芯片生產相關技術的研發,且也計劃在比利時半導體研發機構imec學習生產最先進芯片所不可或缺的EUV微影設備技術。客戶方面,Rapidus社長小池淳義表示‘正和對2nm有興趣的客戶進行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