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庫的倒下提醒“造芯片不是賺快錢”
有投資人說,哲庫的關停,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國國內芯片領域融資的熱度。
就連有知名手機廠商背書、500億資金儲備和3000多員工的哲庫都在自研高端手機芯片上栽了大跟頭,那些靠融資過活的小企業將面臨更不穩定的未來。“哲庫的倒下再次提醒投資人,芯片研發要尊重規律,芯片是高技術門檻、高投入、長回報周期的事業,造芯片不是賺快錢。”一位接受采訪的從業者說。
事實上,半導體投資熱度的回調已經初現。據行業咨詢機構統計,2023年3月,中國半導體產業融資事件共計32起,同比下降43%,涉及金額更是下降了72%。而整個第一季度,芯片設計賽道的投資同比也已下降了44%。
2014年前后,國內消費電子快速發展,國產替代開啟,原本不受資本待見的“又慢又重的半導體”開始受到關注。而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下稱“大基金”)成立,政府基金和產業基金也都跟著熱鬧起來。大基金投資分為一期與二期,投資規模達千億元人民幣,撬動資金超6500億元人民幣,就在大基金一期剛剛進入五年回收期時,華為遭遇制裁,國內市場情緒被再度點燃。中國半導體行業投資額從2019年的約30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2021年的3876億元人民幣,增長速度超十倍。
資本助推下,國內芯片企業數量一度接近17萬家,芯片研發高度依賴專業技術人員,而國內是否有足夠的人才支撐令人擔心。數量最多的“芯片設計”相關公司在2019年迎來注冊高峰,當年注冊企業3.37萬家,同比增長67%。“投資人追著給錢,很多企業拿著PPT就能融到一輪又一輪資金。”
最近幾年,手機、電腦等大額電子消費產品的需求不升反降,終端消費企業對芯片、屏幕等半導體產品的需求不再強勁。就像哲庫CEO劉君所解釋的:全球的經濟和手機行業極其不樂觀,公司整體營收遠達不到預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芯片這樣一個巨大的投資將是公司承擔不起的。
從產品端來看,中低端芯片扎堆,高端芯片依舊一顆難求,還有很多公司在產品落地前就解散了。企查查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吊銷、注銷芯片相關企業達5746家,比2021年增加了68%。
“大量同質化的芯片公司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容易地拿到融資了。”在很多受訪的從業者看來,國內半導體領域經歷了幾輪投資熱潮后,如今回歸冷靜,并非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