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巨頭,9家爆虧!芯片真賣不動了?
回顧前兩年的缺貨狂潮,全球芯片稀缺,芯片價格集體暴漲。然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市場需求急劇下滑,部分芯片價格出現暴跌,和去年“缺缺缺、漲漲漲、買買買”的景象完全相反,反轉速度之快不禁令人唏噓。
全球10大半導體巨頭,9家營收下滑
最新消息顯示,全球大型半導體企業的業績正在進一步惡化。據日經中文網報道,2023年1-3月(部分企業為2-4月等),從10大半導體企業的第一季度銷售額預期來看,所有公司的同比增減率均比上季度出現惡化,預計增收的只有博通1家,其他9家企業均為減收。
相比之下,上季度的情況是3家增收,7家減收。從最終損益的市場預期來看,預計有4家虧損,5家的利潤減少,第一季度減速跡象進一步增強。
根據報道來看,全球前10大半導體企業業績表現如下:
其中存儲雙雄雙雙上榜,美光減退最多,預估年減51%;SK海力士緊隨其后,減退幅度高達50%;而美系巨頭英特爾、英偉達以及高通也相繼上榜,分別減退幅度為40%、22%、18%;其他廠商,三星減退15%、德州儀器減退11%、AMD減退10%,臺廠臺積電則減退3%。
唯一一家維持成長的是博通,但其8%的成長率與去年第4季年增16%的數據相比,也明顯放緩。
存儲芯片止不住下跌步伐
具體來看各家廠商的業績情況,美光、SK海力士、三星為代表的的存儲巨頭首當其沖。夸張點說,存儲大廠生產的每顆存儲芯片幾乎都在虧損,2023年集體經營虧損預估達破紀錄的50億美元。
廠商的表現到底有多“慘淡”?根據部分已披露的季報顯示,美光科技公布2023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該公司第一財季營收為40.9億美元,同比下降47%,低于市場預期的41.3 億美元;凈虧損為1.95億美元,而上年同期凈利潤為23.06億美元;
同樣,SK海力士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季度虧損。公司最新發布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022財年及第四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業虧損達到1.7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91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25億元),是公司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營業虧損;
三星方面,按合并財務報表口徑,公司去年第四季度營業利潤為4.3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同比下滑68.95%至8年來最低點。此外,三星2022年全年實現營業利潤為43.376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322億元),同比下滑15.99%。值得注意的是,韓媒曝出,今年前兩個月三星電子的存儲芯片業務虧損了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61億元),整個季度的虧損可能更大。
筆者查詢TrendForce的數據發現,去年四季度DRAM的平均價格暴跌34.4%,NAND Flash大跌27.7%,在當前尚無法看到產業下行周期終點的情況下,這波存儲芯片價格跌勢同樣沒有看到盡頭,未來依然難止跌價的步伐。
消費級市場寒冬,手機/PC芯片需求縮減
高通2023財年第一財季財報也表現不佳,足以見得智能手機需求疲弱和供應過剩的問題十分嚴峻。報告顯示,高通第一財季營收為94.6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107.05億美元相比下降12%;凈利潤為22.3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3.99億美元相比下降34%;不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高通第一財季的調整后凈利潤為26.8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6.86億美元相比下降27%。分部門看,包括智能手機芯片、汽車芯片等業務在內的高通CDMA技術(QCT)部門以及技術授權(QTL)部門等,一季度營收都表現不佳。
英特爾是今年率先“暴雷”的芯片企業之一,在今年國內過春節時就發布財報,2022年公司營收631億美元,同比下降20%;凈利潤80億美元,同比下降60%。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英特爾還虧了6.61億美元。與此同時還給出了“災難級”的一季度指引,預期2023年一季度營收在105至115億美元之間,大幅低于市場預期的140億美元。
AMD也在2月1日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財報。根據財報,其營收達到56億美元,同比增長16%;凈利潤為2100萬美元,同比下降98%;調整后凈利潤為11.13億美元,與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AMD表示,AMD第四季度客戶端事業部營業額僅為9.03億美元,同比下降51%,公司解釋稱,主要原因為PC市場疲軟,以及整個PC供應鏈庫存調整,導致處理器出貨量減少。
英偉達同樣如此,在其發布的2023財年四季度財報中,英偉達營收為60.5億美元,同比下滑21%;凈利潤為14.14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30.03億美元相比下滑52%。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英偉達游戲收入為18.3億美元,同比下降46%,環比增長16%,仍高于市場預期的16億美元。英偉達營收中有很大一部分依賴個人電腦市場對于消費級顯卡的需求,這一部分歸屬于英偉達游戲業務,因此受到PC制造商大砍芯片訂單并消化庫存影響。
從“供不應求”到“供過于求”
綜合多家巨頭的表現以及原因分析,業績大跌的原因無非歸咎于兩點:消費級市場需求縮減導致了芯片銷售下滑,以及服務器硬件市場的競爭激烈。
市場需求縮減帶來最大的影響就是各大廠商庫存積壓嚴重問題。最近還有報道指出,韓國統計廳發布的芯片庫存率為剔除季節性因素后庫存指數除以出貨指數所得的百分比。今年1月,韓國芯片出貨指數為71.7,環比下滑25.8%;庫存指數為190.5,環比增加28%;芯片庫存率為265.7%,達到1997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鑒于芯片是韓國主要出口產品,如此表現令韓國出口和經濟前景堪憂。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長官秋慶鎬也不得不呼吁國會盡快通過一項面向芯片制造商提供更多稅收優惠的法案。
眾所周知,自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出現嚴重的供應鏈危機,尤其是半導體行業更加嚴重。眾多代工廠都因為停工停產等原因導致生產效率大大降低,為此手機、電腦和汽車生產商都在向供應商追加超出需求的訂單,以期盡早拿到芯片,避免在疫情期間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
但誰也沒料到疫情消散的十分突然,鑒于此前的全行業缺芯、重復下單和過熱的擴大生產投資,再加上目前新冠疫情和高通脹導致的需求放緩,半導體行業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遭遇行業低迷,半導體市場從“供不應求”變成了“供過于求”。
如此一來,也就導致了龐大的庫存積壓問題。根據安聯貿易最新研究,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今年料將下滑約5%,占其中八成的消費電子、電腦及通訊產業都會衰減。報告還指出,只有當從零售商到消費電子公司再到半導體設計和生產等環節的庫存全都去化完成后,市場對半導體的需求才有機會回升。
有人“節衣縮食”,有人開打“價格戰”
無論是PC芯片、手機芯片還是存儲芯片,市場降溫造成庫存去化壓力均在持續上升。從目前看來,這一狀況在短期內難以改善,行業在今年內仍將繼續探底。而各大芯片巨頭正不約而同為渡過寒冬作出準備——削減開支、縮小規模。
去年10月開始,英特爾在公布Q3財報時宣布了裁員決定;12月宣布向數千名愛爾蘭員工提供3個月的自愿無薪假期;陸續關停了計劃投資7億美元的實驗室、終止了在以色列2億美元的研發中心項目;近期宣告終止RISC-V 探路者項目,此外還宣布不再為其網絡交換機業務投資新產品等等。據不完全統計,自基辛格2021年重返英特爾以來,公司已撤出了七項業務,總計節省了15億美元。在今年,英特爾計劃繼續“節衣縮食”目,主要手段包括裁員、減緩新工廠開支、以及其他縮減開支措施。并計劃到2025年之前,將削減成本的目標擴大至80到100億美元。
美光鑒于進入2023年的供需嚴重不匹配,美光預計整個行業的盈利能力將在今年全年面臨挑戰。美光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美光正在采取果斷行動來削減供應和開支。據悉公司近期全球裁員比重將擴大至15%。其中包含預期于2023年度離職的員工。原本美光計劃全球裁員約10%,可望于2月底前達成人力減少目標。該公司僅對外表示,由于市場環境疲弱,嚴重沖擊內存行業。
此外,在本文開頭提到的多家營收表現不佳的企業,比如高通、SK海力士等,也開始裁員優化。消息人士稱,SK海力士削減團隊規模最大,團隊數量總體上減少20%-30%,甚至還將大砍明年資本支出七至八成。
市場需求疲弱與傳統淡季影響,不僅讓眾多芯片廠下修資本支出,同時也給芯片代工廠商們帶來了困擾。尤其是成熟制程特別是8吋廠受到沖擊最大,比如消費級電子產品市場不明朗,讓8吋晶圓廠不得不減少生產相應的電源管理IC、驅動IC、指紋辨識IC、功率元件等。據統計,在去年重復下單及當前庫存高的狀態下,業界8吋廠本季產能利用率首季普遍為五成至六成。12吋廠方面,則是因為更注重先進制程產能,加上仍有車用、5G通訊等需求支撐,受到影響不大。
代工廠跟上游芯片廠商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芯片廠商可以通過減少支出來控制成本,但代工廠不可能逆向縮減生產線。因此,為了提高產能利用率,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廠祭出“只要來投片,價格都可以談”策略,客戶若愿意多下單,價格折讓幅度可達一至兩成,比先前降價幅度更大。由此給業內帶來了一股晶圓代工成熟制程“殺價風暴”。
之前就傳出過,三星因為市況低迷要砍成熟制程報價一成來搶單,如今臺廠為填補產能,降價幅度更大。但這樣也會導致一個不良的情況,如果各大晶圓廠都開打價格戰,那么最終晶圓代工成熟制程將轉變為買方市場。想想也是,晶圓代工廠為了搶救產能利用率不惜擴大降價力道,牽動后續毛利率與平均單價走勢,攸關整體營運。
但就目前來看,大部分芯片的價格和短期供需關系并不太敏感。如果降價換來需求,尤其是大客戶訂單,也是一種不錯的銷售策略。對于晶圓代工成熟制程折價10%-20%換取客戶訂單,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表示,不評論任何客戶業務或市場傳聞。同樣,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也不曾回應價格方面的問題。
價格戰的策略究竟能否奏效,目前很難看出效果,畢竟現在芯片是真的庫存積壓又多,市場復蘇的也慢,哪怕是代工價格折讓幅度一至兩成,可能很多客戶也不想多花錢堆積芯片庫存。
何時觸底反彈?芯片大佬這樣看
當前,疫情已經不再是芯片行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但國際形勢變化、高通貨膨脹等因素影響卻在加劇。復雜的芯片行情之下,各位大佬們又是如何看待與應對?
在今年1月12日召開2022年第四季度法說會時,臺積電總裁魏哲家談及半導體產業庫存調整的問題認為,有信心2023年下半年需求復蘇,畢竟庫存調整去年已發生,看產業庫存高峰是在去年第三季度,最近庫存已急劇減少并將在今年上半年持續調整。
也確實如此,臺積電畢竟是目前業內代工技術最領先的廠商,其差異化、高效運算的強大產品組合以及與客戶的策略伙伴關系等三大關鍵因素,有效推動結構性需求強勁成長。對于臺積電而言,今年下半年還是會迎來增長態勢。
AMD首席執行官蘇姿豐認為,個人電腦市場將在今年第一季度見底。她表示:“我們確實認為第一季度是我們個人電腦市場的底部,我們將在第二季度看到一定幅度的增長,然后在下半年會出現季節性增長。”
也有不少大佬基于中國市場的恢復速度而抱有樂觀的態度。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就表示,個人電腦的長期市場將達到3億臺,宏觀困難將持續到上半年。還表示,對中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充滿期待這是對下半年業績持樂觀態度的原因之一。
就目前看來,全球芯片價格下跌及芯片供應也不完全是個壞消息,零部件價格下跌,可以減輕電腦及智能手機制造商的負擔,讓企業這部分投入用在更先進的技術或者功能開發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