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 電子信息制造業 數字化轉型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智能供應鏈體系 數據要素市場化
《電子信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于今年5月發布,其核心在于通過數字化轉型破解電子信息制造業長期面臨的結構性矛盾,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新生態,這是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變的關鍵一躍。 電子信息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其規模總量龐大、產業鏈條長、所涉領域廣。以智能手機產業為例,從上游的芯片研發制造、精密零部件生產到中游的整機組裝,再到下游的銷售及售后服務,整個產業鏈涵蓋了無數企業與環節。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6.19萬億元,如此龐大的產業規模,其發展態勢對我國經濟全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同時,它也是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目前,數字經濟浪潮正席卷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傳統的生產模式在效率、精準度以及對市場變化的響應速度上都難以與數字化生產模式相媲美。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電子信息制造業已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美元,而我國在高端芯片自給率不足30%,關鍵設備和材料對外依存度超70%。政策提出“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正是直面這一困境的破局之舉。例如,我國長江存儲在3D NAND閃存領域通過數字化工藝優化,實現了128層堆疊技術的量產突破,良品率提升至95%,這一成果印證了數字化轉型對核心技術突破的加速作用。政策推動下,未來有望在芯片設計仿真、先進封裝等領域形成技術集群優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數字化轉型對產業鏈的重塑作用,在供應鏈韌性建設上體現得尤為明顯。2023年全球芯片短缺危機中,臺積電憑借其數字孿生工廠系統將訂單交付周期縮短40%,而國內部分企業因供應鏈數字化程度低,產能利用率下降超20%。此次政策強調“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構建智能供應鏈體系。如京東方通過部署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從玻璃基板生產到面板組裝的全流程數據貫通,設備故障預警準確率達92%,庫存周轉效率提升35%。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數據互通,不僅能緩解牛鞭效應帶來的供需錯配問題,更能催生C2M(用戶直連制造)等新型生產模式,使產品研發周期縮短60%以上。 在新興技術應用層面,政策將人工智能、先進計算與行業深度融合作為重要方向,這背后折射出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IDC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工業AI市場規模達450億美元,而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AI滲透率不足15%。通過政策引導,AI技術正加速賦能質檢環節。例如,深圳某手機代工廠引入視覺AI質檢系統后,缺陷檢測準確率從人工的85%提升至99.5%,人力成本降低70%。未來,隨著邊緣計算與5G技術的融合應用,設備預測性維護、智能排產等場景將實現規模化落地,預計可使綜合生產成本降低20%~30%。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將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納入頂層設計,提出“建立電子信息制造業數據基礎制度體系”。這一創新突破直指行業痛點:當前我國電子信息企業數據孤島率高達65%,數據資產轉化率不足10%。通過構建工業數據庫,企業可將生產數據、研發數據轉化為數字資產。如寧德時代利用電池全生命周期數據,開發出電池健康管理算法,使電池使用壽命延長15%,創造額外營收超20億元。數據要素的流通與價值挖掘,將催生數據交易、數據服務等新業態,預計到2027年相關市場規模會突破千億元。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臨多重挑戰。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缺口達8000億元,70%的企業缺乏專業數字化人才。這要求在政策配套上,要進一步完善“揭榜掛帥”機制,鼓勵高校開設數字化轉型交叉學科,同時通過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手段降低企業轉型成本。此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也亟待解決,需建立分級分類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平衡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 通過技術突破、產業鏈重構、數據要素激活三大路徑,政策正在重塑行業競爭規則。這場變革不僅關乎單個產業的升級,更將為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樣板,助力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作者:東潤)
【責任編輯:朱家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