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回應H20芯片后門質疑,否認存在安全風險
關鍵詞: 網信辦 英偉達H20 后門風險 中美貿易 自主可控
針對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就H20芯片可能存在的“后門”安全風險提出的質詢,英偉達公司于7月31日深夜作出正式回應,堅決否認其芯片存在任何可被遠程訪問或控制的隱秘機制。
據網信辦官方消息,依據《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國家網信辦于7月31日約談英偉達中國代表,要求其就H20芯片是否預留“后門”、是否存在數據泄露風險進行說明,并提交相關技術證明材料。網信辦指出,所謂“后門”風險指芯片中可能存在的繞過正常認證或安全控制的隱秘路徑,可能威脅中國用戶的數據安全和隱私權益。
此次約談正值敏感時機:美國政府于本月撤銷了2023年4月對英偉達H20芯片的出口禁令,該芯片正是英偉達為規避美國對華先進AI芯片出口限制而專門開發的產品。分析認為,中國監管機構的及時介入,既是對本土數據安全的保護,也可能成為中美貿易談判中的籌碼。
英偉達回應:強調技術安全性
此次爭議的核心在于“后門”風險。所謂“后門”是指在硬件或軟件中預留的隱秘路徑,可能被用于繞過正常認證或監控系統。
面對質疑,英偉達發言人通過聲明強調:“網絡安全對我們至關重要。英偉達的芯片中不存在任何可供他人遠程訪問或控制的后門機制。”該公司重申,其產品在設計、制造及供應鏈環節均遵循全球最高安全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內近期也在推動強化芯片出口管制的安全機制。美國國會兩院正審議《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要求受出口管制的芯片配備“位置驗證功能”,以追蹤芯片地理位置并防止非法轉移。該法案主要推動者、眾議員比爾·福斯特(Bill Foster)聲稱,相關“追蹤定位”和“遠程關閉”技術已成熟,但英偉達并未在回應中提及此類技術是否應用于H20芯片。
H20是中美科技博弈的產物
自2022年起,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逐步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AI芯片,包括A100/H100等高端型號。H20芯片就誕生于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升級的背景下。
為規避禁令,英偉達于2024年基于上一代Hopper架構,推出性能相對Blackwell架構低、但仍優于多數國產芯片的H20,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也被稱為“降配版”芯片。類似的“中國特供版”還有A800、H800。
然而,2025年4月,美國政府再次收緊政策,要求對華出口H20需獲許可,直至7月15日才重新放行。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近期高調訪華,7月16日他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上用中文發表演講,并稱中國在AI領域具備“堅實基礎”,強調CUDA技術的開放性。黃仁勛表示,中國AI發展不可阻擋,出口限制反而會加速本土創新,但美國平臺的缺席可能削弱其全球競爭力。
然而,此次后門質疑事件或對其在華業務構成新的挑戰。《觀察者網》科技評論員指出,若中國進一步限制H20銷售,可能加速國產半導體替代進程,推動技術自立。
安全部門頻發風險警示,自主可控成焦點
中國國家安全部此前曾發文提醒,境外生產的芯片、智能設備或軟件可能在設計階段預埋“后門”,通過特定信號遠程操控設備,例如開啟攝像頭或收集數據。文章建議,重點涉密崗位應采用自主可控的芯片和操作系統。
此次事件中,美國議員推動的《芯片安全法案》雖未通過,但已引發國際社會對芯片供應鏈安全性的廣泛討論。英偉達作為全球AI芯片龍頭,其產品安全性爭議折射出技術冷戰背景下,各國對關鍵基礎設施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
有網絡安全資深專家指出,此次“約談”并非正式的“調查”,是一種新型監督管理方式,以提醒來避免嚴重風險。從公告的表述來看,該“約談”可能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而這次采用約談并發公告的形式,就是為了公開回應熱點,突出警示意義:總體而言,一是要了解情況,切實排除風險;二是回應社會關切,表明積極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立場。
根據公開數據,英偉達中國區營收占比已由20%-25%降至個位數百分比,但中國市場對于英偉達而言至關重要,是其第二大銷售市場。若H20芯片再度受限,預計公司可能損失140億至180億美元收入。然而,黃仁勛此前坦言,H20出口禁令導致英偉達數十億美元庫存減記,并迫使中國AI企業轉向自主開發,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對華技術封鎖的“雙刃劍”效應。
